1357年,首次出现了“流感”这个术语。这个术语源自于意大利语“influenza”。之所以会用“influenza”来描述流感,原因可能是因为流感与寒冷天气(influenze di freddo)有关。到1504年时,这个术语也开始出现在了英语中。当然,“流感”在这期间也有许多其它名字,比如“海鸦(murre)”“流行性感冒(grippe)”“流行性黏膜炎(epidemic catarrh)”,甚至还有人给它起了一些绰号,比如“新朋友(the new acquaintance)”“那不勒斯士兵(the Naples Soldier)”“佛兰德斯感冒(Flanders grippe)”“击倒我发烧(knock me down fever)”。
1414年,10万巴黎市民都因遭受了充满寒意的狂风(vent puant et tout plein de froidure)而致病。那可能就是一场流感。在你认为欧洲是病毒性疾病的唯一爆发地之前,你可以考虑一下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这个问题:虽然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在世界其它地区也同样存在流感的说法。但是,至少有一位来自亚洲的研究员却称,早在862年,日本就曾爆发过流感。
1913年,医学博士亚瑟·霍普柯克(Arthur Hopkirk)发表了一篇题为“流感历史、性质、病因及治疗方案(Influenza: Its History, Nature, Cause, and Treatment)”的论文。其中,他提到的几种(包括使用阿司匹林在内的)治疗方案是有道理的。此外,他还认为,喝香槟和服用水银为主要成分的泻药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案。虽然放血治疗已经不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但不少医生却仍然推荐同样无效或危险的治疗方法,其中就需要借助鸦片、苯丙氨酸、颠茄、氯仿、煤油甚至吸入有毒气体的方法。民间疗法则包括使用樟脑、鹅脂以及洋葱酱等方法。另外,蛇油销售员也有额外的推荐方法。
1960年,美国公共卫生处(U.S. Public Health Service)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接种流感疫苗。自那以后,医学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还研发出三价和四价疫苗,通常都需要包括至少两种甲型毒株。然而,由于疫苗研发需要六个月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则很难选择到底选取哪些毒株。在不同年份中中,挑选毒株的正确率都是随意的,好的时候可能有50%至60%的正确率,糟糕的时候可能则只有10%。
2011年,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荣·弗切尔博士(Ron Fouchier)利用基因技术改造H5N1病毒,成功地让病毒从一只雪貂直接传播至另一只雪貂,而且是在没有任何第三方(通常都是猪)的帮助下。
同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研究人员川冈义弘(Yoshihiro Kawaoka),成功地将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相似的H1N1病毒与H5N1病毒毒株结合,制造了“一种真正的强力病毒”。由于担心这些超级细菌可能出现传播,于是其实验室以要求对其进行道德监督。2012年,《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头版文章写道,“我们离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只差一步错误之远。”
2017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的研究人员称,他们正在研究一种“流感呼吸分析仪”。他们希望,最终可以直接将这种设备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而可以直接与医生分享有关数据信息。
在美国,实际上每年都有5%至20%的人会感染各种类型的流感;大约20万人还可能遭受并发症的折磨;而平均下来,每年死亡人数则在3.6万人左右。然而,科学家却一直认为,一场流行病或者流感大流行“迟迟”没有到来。他们也在特别研究和关注H5N1病毒。这种病毒在鸟类和哺乳动物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果感染人类时,健康的年轻人可能会更容易感染这种病毒。另外,科学家们也在持续关注H7N9病毒。这种病毒最早出现于2013年。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称,全球有1564人感染上H7N9型病毒。其中,病死率惊人地高达40%。作者|Tom Prince翻译|俊一原题|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the FluQUIRK’S转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