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小聚,难免会“微醺”一下。与好友/亲人许久未见,可不得“劝君更尽一杯酒”?人们常说“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少喝几杯助助兴,应该没事儿吧?
近日,来自牛津人口健康中心和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开展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再次提醒大家:“大饮”是真伤身,饮酒会增加中国男性61种疾病的风险,包括许多此前未发现与饮酒相关的疾病。那么,“小酌”到底应该“小”到何种程度,才能不损害健康呢?研究最后给出了答案。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383-8
众所周知,大量饮酒伤身又伤心。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酒精消费;同时,基于西方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酒与多种类型癌症、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痴呆症、传染病(如肺结核和肺炎)等等疾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近年来,我国年人均饮酒量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7.1升一跃升至2017年的11.2升,且仍有上升趋势。虽然来自西方的证据不少,但中国人群中的数据一直不足,西方研究发现的“饮酒与疾病的关联”真的能直接类推到中国人身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由于酒的类型、饮酒的流行率、酒精代谢能力以及疾病模式的差异,比如“亚洲红脸症”的ALDH2基因突变,来自西方人口的证据无法直接推广到中国人口上,因此急需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
研究团队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中收集到512,724名参与者,包括5个农村地区和5个城市地区,并记录下参与者的生活方式、疾病史、酒精消费水平等数据。
果然,中国男性是真爱饮酒啊!33%的男性为“定期饮酒者”,即过去一年内每周至少饮酒一次,平均每周饮用286g酒精,且主要来源于烈酒(约等于喝一斤白酒);而在目前饮酒的男性中,一大半有每天饮酒的习惯,占该人群的62%。
与偶尔或当前饮酒者相比,不饮酒或前饮酒者往往年龄更大,更易出现自评健康状况不佳或患慢性病的情况。而与中度饮酒者(每周<140g)相比,重度饮酒者更有可能是农村居民,有更多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男性的饮酒情况
在中位12.1年的随访后,44,027名男性饮酒者在35-84岁期间经历了至少一次住院或死亡。而对比国际疾病分类ICD-10版中记录在案的207种疾病发现,当前饮酒的男性中共统计到107,857个疾病相关事件。
分析207种疾病与饮酒的关联之后发现,男性饮酒与61种疾病风险显著相关。
其中,仅有28种疾病此前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与酒精摄入有关”,比如结核、喉癌、食道癌、肝癌、癫痫等等。这28种疾病中,有22种与酒精摄入量有着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每周每多饮用280g酒精,全因死亡风险随之增加约22%。
此外,在本次中国人群的分析中,另有33种未被WHO记录在案的疾病,被发现与男性饮酒存在显著相关性,包括肺癌、胃癌、白内障、六种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等。在这33种疾病中,同样有22种表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比如:每周多饮用280g酒精,肺癌风险显著增加16%,而紫癜和其他出血性疾病则显著增加了94%。
男性酒精消费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联
不过,有以下四种饮酒习惯的男性要特别注意了,发生饮酒相关的疾病风险会更高!
① 每天饮酒:在当前饮酒的男性中,与非每日饮酒的相比,每日饮酒的男性罹患癌症和肝硬化的风险高出30-40%。
② 大量偶发性饮酒(即在典型饮酒场合饮酒量>60g)和就餐时间之外饮酒(比如饭后饮酒或没有规律的饮酒):大量偶发性饮酒与较高的糖尿病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有关;而与随餐饮酒的相比,就餐时间外饮酒的男性的肝硬化发病率升高49%。
③ 饮用烈酒(即酒精含量超过40%):与习惯性饮用啤酒或红酒的相比,常饮用烈酒的男性出现中风和意外风险分别升高9%和28%。整体来看,全因死亡风险会增加3%。
不同的饮酒模式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证实了:确确实实是酒精消费本身,增加了上述疾病的风险。
大规模人群基因测序显示,ALDH2-rs671和ADH1B-rs1229984的总体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1和0.69,且两种A-等位基因在南方地区更为常见,高于北方。
上述基因意味着什么?又与饮酒与疾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事实上,决定酒量的关键是肝内的两种解酒酶: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
饮酒后第一步,酒精会在ADH的作用下转变为有毒性的乙醛;第二步,乙醛再在ALDH的帮助下变为无毒的乙酸。饮酒后脸红的原因就是,第一步中产生的乙醛会引起血管扩张。
酒精代谢过程
其实,中国人的解酒能力在第一步毫不逊色,甚至比其他国家更优秀。正如本研究中得到的数据“ADH1B-rs1229984的总体A-等位基因频率高达0.69”,可见中国人普遍带有ADH1B基因变异,这会大大提高ADH的活性,减少乙醇在体内的积累。
但到了第二阶段,我们的先天不足就暴露无遗了。ALDH存在一种ALDH2 rs671基因型突变,这种突变会导致ALDH的活性下降,不能很快地将乙醛转化为乙酸。
第一步中“由乙醇生成的乙醛”多了,而第二步中“由乙醛转化的乙酸”少了,一多一少导致乙醛在人体内迅速堆积,自然会发生“一沾酒就脸红”的现象。所以说,中国人的小酒量是刻在基因里的。
而遗传分析结果再一次证实,酒精摄入量与61种疾病总合存在剂量–反应性因果效应。具体来说,中国男性每多摄入280g酒精,与WHO此前确定的28种饮酒相关疾病风险增加14%,与本次新发现的33种疾病风险增加6%有关。
而对于中风、肝硬化、痛风等疾病,遗传分析得到的剂量–反应关联性尤为强烈。每天每多饮用约4杯酒,上述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分别升高38%、130%和133%,即肝硬化和痛风的患病风险直接翻了一番!
疾病发病率与酒精摄入量、基因型预测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之间的关系
其实,本研究不仅仅纳入了中国男性的数据,但由于中国女性中经常饮酒的只有不到2%,所以用作“遗传分析中的有效对照组”再合适不过。且依此证实,男性中较高的疾病风险确实是由饮酒引起的,而非其他原因。
综上,这项前瞻性研究全面地评估了饮酒对中国成年人的疾病风险影响。在男性中,饮酒与61种疾病风险的显著增加有关,甚至包括了33种WHO未报告的酒精相关疾病。此外,有不良饮酒习惯,比如每日饮酒、大量偶发性饮酒、就餐之外时间饮酒以及常饮用烈酒的中国男性更要注意主要疾病风险的上升。
北京大学流行病学专家李立明教授表示:“中国的酒精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男性中。这项研究再一次强调了我国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酒精控制政策。”
最后来回答一下“小酌”到底是多少?
WHO建议,男性和女性每天不要超过20g纯酒精的摄入;但要记住,每日饮酒、一次喝太多、常饮用烈酒都会增加疾病风险。因此,在与家人聚会时少喝个1瓶啤酒或1杯红酒,点到为止就差不多了;而那些“一喝酒就上脸”的人就尽量不要饮酒了,毕竟你的基因都在提醒你不适合饮酒!
参考文献:
[1]Im, P.K., Wright, N., Yang, L.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more than 200 diseases in Chinese men. Nat Med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383-8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6-population-health-alcohol-consumption-diseases.html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来源 | 梅斯医学
来自: 生物谷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