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鹅智酷 作者:张雨忻
【研究结论】
1、包括宜人贷在内的国内大部分P2P平台在现阶段来看都还不是Lending Club模式。它们不仅提供信息撮合,而且承担了一定的信用风险。这与中美金融市场在成熟度上的差异有直接关系。
2、宜人贷的“中国式P2P”探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获客和风控;通过分级贷款实现规模、风险和利润的博弈;前期的风险担保等。
3、进军消费金融市场或是宜人贷的下一步。除了将消费金融的债权纳入平台之外,宜人贷想与互联网公司形成更深度的合作,或涉及到消费场景开发、金融产品设计、用户数据共享、数据价值变现等。
序:宜人贷赴美上市图什么?
北京时间12月18日,宜信旗下的宜人贷登陆纽交所,发行价10美元,拟募资7500万美元。宜人贷成为中国P2P赴美上市第一股,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真正独立登陆资本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在美国资本市场,P2P公司上市早有先例。去年12月,P2P公司Lending Club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成功的P2P公司。但上市首日便大涨56%的Lending Club其市值已经从高峰时期的90亿美元跌至如今的43亿美元。同时,宜人贷在上市首日则直接破发,超跌10%。
从资本市场来看,中美的两家P2P公司都还处于探索和回归自身真实价值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宜人贷董事长唐宁称,“若为了短期的获利,那么就不要选择宜人贷”。
但与美国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P2P行业更加鱼龙混杂,不乏与e租宝、大大集团等相似的“欺诈性选手”,整个行业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使得宜人贷的赴美上市看起来成了一场为了正名而赴的冒险。正是因为行业的风声鹤唳,宜人贷才格外想要占住“中国P2P赴美上市第一股”的位置,用美国资本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高要求为自己寻求背书。
上市后的宜人贷将会在资本市场有怎样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国内外投资者对宜人贷业务的理解。宜人贷在招股书和路演中讲了一个“中国版Lending Club”的故事,但宜人贷真的是中国的Lending Club吗?或者说,仅仅是模仿Lending Club模式是否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应对中国市场的问题?
一、美国P2P业务的两种模式
1、平台模式的Lending Club和Prosper
所谓平台模式就是P2P平台仅充当撮合借款人和投资人的信息平台,不做信用担保、不承担风险。平台只收取信息费和服务费,贷款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平台收入。这种情况下,业务规模的扩张将与债权的风险隔离,长期来看,平台规模性扩张的天花板更高。平台模式的典型有Lending Club和Prosper。
然而正是因为平台不承担风险,在LC和Prosper这样的平台上投资,投资者需要承担投资风险。LC和Prosper都将平台上所有债权划分为7个风险等级,借款人和投资人对应不同的借贷成本和投资回报。
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市场中,Lending Club式的P2P平台给传统金融业务和机构带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P2P对于大部分借款人来说意味着更低的借款成本。以Lending Club为例,其仅向FICO分660分以上的借款人提供服务,并且其利率对于评分较高的用户来说低于信用卡逾期利率。因此,LC的用户中77.41%是通过平台获得更低利率的贷款来偿还信用卡账单。这意味着LC的用户并非是那些饱受“融资难”问题困扰的人,并且LC也在侵蚀着传统银行的利益。
其次,更高的运营效率。从麦肯锡公布的富国银行与Lending Club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LC的运营成本开支比率在2.X%的水平,富国银行需要6.X-5.X%,比LC高出两倍多。高运营效率使得LC的规模化扩张更易实现,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受资本金限制。
2、在线小贷模式的OnDeck
除Lending Club之外,另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美国P2P公司则是OnDeck。与Lending Club不同,OnDeck在资产端定位于中小企业经营贷,然而最关键的不同还在于模式差异。
OnDeck自己开发了一套包括200多个指标的评分体系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评估决定授信。OnDeck以一定的资金成本获取资金,放贷给相应的公司,并赚取利息收入。平台放出的贷款资金来自于高盛、Fortress信贷集团、SFCapital等金融机构。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OnDeck是一家线上网贷公司。
这种业务结构说明了OnDeck其实是个风险承担者,是“信息中介+信用中介”。其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其对贷款质量的控制,所谓坏账决定了最终利润,这种模式本质其实是金融公司。
二、宜人贷的“中国式P2P”探索
实际上,包括宜人贷在内的国内大部分P2P平台在现阶段来看都还不是Lending Club模式,而是更接近于OnDeck的思路——不仅提供信息撮合,而且承担了一定的信用风险。这与中美金融市场在成熟度上的差异有直接关系。
最重要的一点是信用体系的成熟度存在巨大差异。目前央行征信系统中共有 8.4 亿人,但其中有实际征信记录的只有 3.2 亿人。有征信记录的人只占到全国人口数的 23.7%,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对人口的 85%的覆盖率。同时,相比美国FICO信用分的普及和商用程度,国内可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机构只有银行、持牌照的第三方征信服务商以及部分小贷公司,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并没有接入资格。虽然央行发了8张征信牌照,阿里的芝麻信用也开始向部分企业提供接口,但在全国形成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尚需时日。
除了信用体系的缺失,金融机构长期以服务大客户为主的定位也使得大量长尾型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端面临融资渠道匮乏、资金成本高等问题。在唐宁看来,宜人贷要做的首先是在有效的风控之下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覆盖到更多人群。而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美国P2P公司面临的问题早已不是“金融服务的可实现”,而是如何降低平台的运营成本、优化产品服务等。可见,中美P2P行业本就不在一个基础上。
面对国内不成熟的征信体系、监管体制以及投资理念尚处于教育阶段的个人投资者,类似Lending Club的纯线上信息撮合平台并不是目前最合适的P2P模式。而事实上,在宜人贷的模式中也可以看到Lending Club和OnDeck两种模式的影子:虽在线上交易,但却借助线下获客和风控;虽赚取的是平台类的手续费和服务费,但目前也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
1、“线上+线下”的获客方式
在借款人一端,大部分P2P公司均主要依靠线下获客,渠道包括自有渠道、合作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宜人贷同样如此,只不过其通过线下导入的债权全部来自于宜信。线下获客被认为具有“中国特色”,而宜人贷的线下获客依靠的是宜信线下起家的优势。
从招股说明书上看到,2014年全年,宜人贷完成的借款达到3.59亿美元,其中线上渠道为1.44亿美元,线下渠道为2.15亿美元。2015年上半年,线上和线下渠道交易额差距进一步拉大,分别为1.92亿美元和4.06亿美元。也就是说,有51%的借款人和68%的借款额来自线下,而宜人贷的线下业务是完全依赖宜信的地面网络和地推团队——宜人贷每月向宜信提交借款需求表格,宜信将符合目标借款人条件的借款人导向宜人贷的线上平台。而宜人贷的线上获客主要是覆盖资金端,宜人贷85%的投资人均从线上获取。
线下获客的成本很高,尤其是资产端。但目前宜人贷仅需要将借款额的5%作为客户介绍费支付给宜信,从2016年开始提高到借款额的6%。可以说,宜信以低价把优质的债权输送给了宜人贷,降低了宜人贷的获客成本以及综合成本。与此同时,现在P2P线上获客的成本正在迅速攀升。
2、“线上+线下”的风控方式
虽然互联网为金融业带来了“线上大数据”这个新的征信和风控方式,但完全通过线上数据来实现风控尚不成熟。除非像阿里、腾讯、京东这样拥有大量与用户信用强相关的数据,否则完全基于线上来进行征信和风控会大大增加金融服务的风险。在具备真正的大数据源、数据挖掘能力和数据系统架构能力之前,完全基于线上数据进行风控的风险会很高。而即使是对于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来说,其通过大数据征信所能支持的业务仍然以小额场景为主。
目前国内P2P征信的逻辑是这样的:先考虑用户的数据拼图里需要哪些资料,能够电子化获取的就电子化,不能做到的,就让用户自主上传,然后通过其他线上或线下手段验证。而在中国的信用体系下,像Lending Club一样完全通过线上进行信审和风控尚不是理想的方式。原Lending Club的CTO苏海德为LC建立起了信用定价模型,但他创办点融网时,对额度稍大的项目也采用线下审核的方式进行风控。
再看宜人贷。从招股书中提供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到,通过宜信获客的线下渠道贷款逾期率一直低于线上渠道贷款,可以认为由宜信的线下风控体系仍然优于宜人贷的在线审核,甄别合格借款人的能力更强。另外,从2014年开始宜人贷通过线下渠道的坏账率也普遍低于线上。在贷后方面,宜人贷同样也通过宜信的线下团队实现催收。
但是,线下风控虽然更可靠,却面临着高成本的问题,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规模经济。长远来看,对于具备数据能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基于大数据的线上征信和风控仍是趋势。
唐宁虽然强调线下风控的重要性,但宜人贷也一直在尝试线上的大数据征信和快速放贷。对于宜人贷来说,除了获取用户填写的基本信息外,还可以在经过借款人授权后接入他们在互联网上的各类账号,通过交易类和社交类数据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并且进行交叉验证。
与此同时,宜信也成立了大数据创新中心来深耕大数据征信,而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将支持宜人贷的业务。大数据创新中心负责人张小沛将这个探索方向描述为“金融云平台”,也就是在金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依靠宜信自身的数据、合作伙伴的数据和搜索引擎所抓取的互联网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得到能够运用于多个应用场景的数据产品,如获客、实时授信、贷后管理等。
3、用分级贷款实现利润与风险的博弈
将债权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是P2P平台常用的做法。Lending Club将平台上的债权划分为七个风险等级,投资回报率介于6%到25%之间。但是,平台收取的服务费是不变的,高回报以及高风险均由投资人自行承担。
而宜人贷并不是这样的思路。宜人贷平台上的贷款被分为A、B、C、D四大类,借款人需承担的借款利率分别为16.9%、27.4%、33.5%和39.5%,而投资人不管投资哪类资产,其收益均在10%到12.5%之间,这其中的差价则是宜人贷向不同等级借款人收取的服务费。可以说,宜人贷承担了资产背后的信用风险,并通过高利润来覆盖可能产生的风险。这也是金融机构的常见做法。
宜人贷在2014年增加了很多D级贷款。对于外界对D级贷款借贷成本过高的质疑,唐宁在采访中表示:“宜人贷之前的A类产品属于试错的过程,我们就是想看一下,什么样的人群应该对应怎样的风险水平。”风险定价中,风险一定要能够被价格所覆盖,否则就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唐宁表示A类定价偏低,所以才引入B、C、D类的不同价格。至于D类贷款可能在未来带来的风险,唐宁认为宜信过去9年在线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这使得他们对D类客户的评估具备经验。不过,D类贷款的风险是否可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4、风险准备金下的风险担保
宜人贷与Lending Club模式的差别还在于前者有自己的风险准备金,也就是通过拨备风险准备金来为贷款人的本息安全提供保障。目前,宜人贷风险准备金的比例设置为8.9%。
对此,唐宁的说法是:“宜人贷是平台模式,本质上风险由出借人承担,但在前期,平台会提供担保。”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内P2P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大部分P2P投资者缺乏成熟的投资意识,对于风险与收益的共担没有概念。因此,大部分P2P平台均提供“保本保息”的承诺。但随着监管的收紧和投资者教育的推进,回归“信用中介”定位一定是趋势。想必宜人贷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弱化“风险兜底”的概念。
三、宜人贷的互联网“筹谋”
2015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金融服务的场景化。若放到与宜人贷相关的个人借贷业务中去,则是基于不同场景的消费信贷的大量出现。
一方面,消费信贷市场启动速度快,更容易形成规模,消费贷款小额、分散、容易标准化,生成结构化产品的能力也更强;另一方面,个人信贷向各种消费场景渗透已成趋势,用户对此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P2P公司都盯上了消费信贷资产。比如有利网便表示在过去一年里,平台上有近万笔消费金融债权。而一些消费金融平台为了实现资金的闭环,自己也通过自建P2P平台的方式来获取低成本资金,比如趣分期旗下的金蛋理财、分期乐旗下的桔子理财等。
宜人贷在路演中称自己为“在线消费金融平台”,除了指宜人贷在资产端定位于个人消费性质的贷款之外,是否有真正进军消费金融市场的意图?
可以看到的是,宜人贷正在积极的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或是为了布局消费场景。唐宁表示,宜人贷除了在未来会精准定位城市白领人群,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就是跟互联网公司合作。其中,百度作为宜人贷IPO项目中的基石投资者,在宜人贷上市前便认购了1000万元新股。而之所以选择百度也是因为在BAT中,阿里有蚂蚁金服,腾讯有微众银行,只有百度还在不温不火。而百度在O2O方面的积极布局也能给宜人贷提供多样化的消费场景。
方以涵也表示,互联网公司有流量、有场景,但在风控、贷后和催收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而这些“脏活累活”与互联网公司本身的轻资产模式也不相符。这时,选择与具有专业金融能力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互联网金融平台同样需要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和场景等。
可以说,除了将消费金融的债权纳入平台之外,宜人贷想与互联网公司形成更深度的合作,或涉及到消费场景开发、金融产品设计、用户数据共享、数据价值变现等。实际上,宜信的大数据创新中心已经开始了与电商和O2O公司的合作。虽然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是由互联网公司提供数据,宜信为互联网公司提供用户信用评估、贷款资金提供等服务。随着P2P行业的洗牌和行业规范逐渐形成,比拼收益率和补贴的时代也要过去。未来,平台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更多阅读: